發佈日期:2023/4/28

「財訊」綠能政策點火 新興產業鏈成形

▲綠能論壇中,從新創事業到傳產大廠,先後分享政策帶動業務發展的實績。(左起:泓德能源總經理周仕昌、中鋼總經理王錫欽、漢翔工業董事長胡開宏、立凱電董事長張聖時、向陽集團董事長陳貴光、財訊社長謝金河。)(圖/陳俊松攝)

氣候變遷的影響愈來愈不容忽略,全球淨零碳排所帶動的綠能浪潮,已掀起新一波經濟革命。台灣能源轉型工程推動多年後,在政策引領下,全新產業鏈也已然成形。

政策點火,綠能經濟已經起飛。《財訊》雙週刊日前舉辦「綠能源浪潮 台灣產業新契機」論壇,社長謝金河細數台灣全體上市櫃公司合計獲利,2016年的1.9兆元起跳,到2022年達3.98兆元。相較於2016年之前的8年間,台灣企業每年獲利總和平均僅在1.3兆元左右。「台灣在綠電的路上,有很多企業前仆後繼,大家努力建構新的產業鏈。」謝金河相信,綠能投資腳步加快,將是下波台灣發展非常重要的力量。

台灣海峽風機 超過兩百座

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在開幕致詞時也指出,台灣已經確定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,蔡英文總統希望以非核、減煤、增氣、展綠推動能源轉型,其中展綠是最重要的,政府單位都在積極衝刺。他透露,政院即將成立環境部,其下增設氣候變遷署,而經濟部也將增設能源署,未來將與產業一起建構碳管理生態系。

出席論壇的能源局局長游振偉,進一步說明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規畫。在2030年的中期目標,政府將加速推動光、風等成熟技術,同時自現在開始布局浮動式離岸風電、氫能、地熱、海洋能等前瞻能源。為了建構友善再生能源的發展環境,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》草案也正在立院進行審議,以呼應最大化再生能源的政策方向。

台灣去年的發電結構中,再生能源占比8.3%,已首度超過占比8.2%的核能;整體再生能源裝置容量,在2023年2月也達到14.7GW(10億瓦),較2016年成長211%。「特別是離岸風電,統計到今年3月底,在台灣海峽已經有203座的風機矗立,是很不容易的成績。」游振偉強調。

國內農電及漁電共生大廠向陽集團董事長陳貴光分享,農電從第1代種菜開始,現在邁入第4代,可以種出原來不耐高溫的鳳梨;漁電則透過AI科技,將養殖生產流程最佳化,讓養殖戶從原來1公頃的養殖場需要3個人,到現在3公頃只需要1個人管理。

向陽從12年前跨足農電共生計畫,目前已有144項農電及漁電共生的技術取得專利。陳貴光感性地說,他自己父母務農,養大了8個孩子,「我出身農家,最了解農民。堅持農地農用,養殖地養殖用,很重要的是讓產業用高科技的方式永續傳承,更要讓農漁民安定生活,覺得在台灣有共同的希望。」

立凱電董事長張聖時也以自家的發展經驗,說明台灣電池產業在地緣政治下的機會。他強調,中國發展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,一直採取政府強力補貼與排擠外資的政策,被視為外資的立凱,始終被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;但從2018年起,開始有多家歐美日韓客戶尋求與立凱電合作,他感覺到風向已在改變。張聖時體認到:「其實不需要討好中國,你討好他,他也要消滅你,不如就抬頭挺胸,站起來跟他對打。」

甫於創新板掛牌交易的泓德能源,則是另一個能源新創事業的典範。總經理周仕昌指出,現在國際綠色貿易的壁壘,大家都需要買綠電,是讓泓德成為一家智慧電力公司的新契機。「打造泓德為一個電力的品牌,關鍵就是要發展技術。」周仕昌表示,泓德開發了一套AI管理平台,無論是智慧電網、虛擬電站,都能透過這套名為TITAN的AI系統完成。目前,泓德實際業務除了光電案場的開發,也代營運壽險業所投資的離岸風場,同時發展儲能和能源管理業務。

製造業轉型 力拚綠色商機

除了新的業態,國內既有的製造業也由於綠能的發展,在危機中找到轉機。中鋼總經理王錫欽表示,以中鋼而言,最核心的製程就是高爐煉鋼,但也是排碳量最多的;中鋼為了取得數據,導入人工智慧物聯網,讓過去宛如黑箱的高爐變成可以透視的製程,結果不僅提高了效率,估計4座高爐1年可以節省2億多元燃料費,減碳量也達1萬多噸。現在除了電動車馬達電磁鋼片,惠普及戴爾等科技廠也要求中鋼提供低碳鋼材,未來中鋼將繼續發展綠色鋼品及綠色能源的布局;同時也會帶動供應鏈轉型,以大帶小和客戶共創綠色新商機。

此外,漢翔工業董事長胡開宏也分享了漢翔的經驗。原來,新冠疫情期間,漢翔業務量下跌,於是配合能源轉型政策,建立國內第1座獨資、自有場地的5MW(百萬瓦)儲能場,結果回收率非常好;同時因為有了大型案場的實績,又獲得為台電建置燃氣發電機組的工程。「可以說,漢翔在儲能及創能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。」胡開宏得意地說。

資料來源:財訊684期  2023/04/28 14:00 文|陳雅潔
https://www.wealth.com.tw/articles/b3adcfe8-c54a-47b6-b0f5-16a171db8ca4